近年来,盐津县委组织部坚持“适其所需、授其所宜”的原则,主动适应老干部们“精神养老”“文化养老”新需求,迭代升级现有阵地,积极搭建银领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学习环境,以老助老,有效提升“家门口”老年大学示范点规范化办学水平,进一步促进老年教育的普及发展,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样化开设音乐、舞蹈、旗袍秀、民族乐器、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地掷球等课程,受益学员近1000人,着力让广大老年人“夕阳红”赓续“新篇章”,为盐津实现“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基地”三个定位彰显银发担当、展现银发作为、贡献银发力量。
高位统筹,政治引领促发展。将老年大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成立专班,加强对老年大学和教学点建设工作的领导,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督查校点建设工作及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把建好老年人学习阵地、办好老年大学、维护好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之中,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完善教学机制,确保基层老年大学布局合理、办学正常、特色突出、效果明显。根据市委老干部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老年大学和教学点建设的通知》要求,结合盐津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家门口”老年大学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适时对挂牌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督导,提升办学质量。常态化开展督查,对于学员较少、教学活动开展不正常的校点,发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
提升质量,规范标准建阵地。所有新建教学点做到了“标识建设有规范,专门阵地有保障,活动场所有共享”。乡镇老年大学统称为“盐津县老年大学+乡镇分校”,新建大学室内面积不少于60㎡,室外面积不少于200㎡,配备2名以上兼职教师,不少于2门专业设置。村(社区)老年大学统称为“村(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室内面积不少于40㎡,室外面积不少于100㎡,不少于1名以上兼职教师,专业设置不少于1门。示范点实行学期制度,每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不少于4个月。健全示范点学校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学校管理责任主体。
融入大局,发挥作用显担当。按照“就近就便、实用好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积极主动作为,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和配合,落实场地保障措施。全县5所乡镇老年大学分校,为打通老年大学服务老同志们的“最后一公里”,以县、乡(镇)老年大学为主干,不断向村(社区)延伸办学根系,按照地域不同、村情不同、规划不同的思路,分类推进29个村(社区)的老年大学校点建设,形成“一藤多瓜”“一树多花”的办学格局。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学员教育、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展示老同志精神风貌、强化爱党护党的政治初心。立足老同志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精心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书法、美术、象棋、乒乓球等比赛,搭建起“教、学、乐、为”有效平台。与县老体协协同办学,成立“八会三团”,吸引退休同志400余人,组织学员深入乡镇、学校、村(社区)、企业、敬老院演出20多场次,表演节目150多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