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平远:集聚全域全系统帮扶合力 打造“军”字号乡村振兴品牌

2023-04-11 趣味生活 万阅读 投稿:潘坤伟 李晓岚

双拥花盛开,鱼水情更浓。近日,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中心小学举行“八一爱民学校”揭牌仪式,充满朝气的学生代表们上前为军地领导佩戴红领巾。一双双灵巧的小手拨动着在场人员的心弦,奏出“军地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动人赞歌。

揭牌仪式结束后,工作队立即组织召开周工作例会,部署新年度帮扶项目筹划、多媒体教室建设、井下村水坝修复、就业奖补等重点工作……

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如何加快推动仁居高质量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广东省军区和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组团派出的驻平远县仁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派驻一年多的时间里,工作队坚守初心使命,与当地干群一起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大道”,走村串户、伏案讨论,谋帮扶思路、助教育提质、促产业发展、增民生福祉,坚实足迹印在阡陌田野,真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喜人的是,一年多来,在广东省军区和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工作队创新构建全域全系统长效帮扶机制,自主筹集资金1503.8万元,援建3个重点项目,成功申报1所小学获批全国“八一爱民学校”,办成25项惠民利民实事,发展、建成3个农业生产基地,消费帮扶金额达631.27万元,力促农业、文旅、民生等重点领域提质增效。

发挥“军”字优势,构建跨域结对共建模式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2年11月2日,深圳市福田区人武部到结对帮扶的仁居镇礤头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慰问困难群众,与村“两委”一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蓝图。这次考察调研,是贯彻落实省军区跨域帮扶、结对共建帮扶工作部署的一个缩影。

在进驻半年多的时间里,工作队时常在想:两个帮扶单位,16个村(居),如何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开展帮扶工作呢?怀揣着这个想法,工作队深入镇村调研摸底,与省军区机关反复交流、研究论证,最终碰撞出调动省军区全域全系统资源参与帮扶的思想火花,创新性构建“1+9+15”跨域帮扶、结对共建帮扶模式。该模式充分整合省军区系统驻珠三角地区优质资源,区分镇、村(居)两类帮扶对象,由省军区机关带珠三角9个军分区(警备区)机关组团帮扶仁居镇,天河、福田等15个经济发达区的人武部结对帮扶镇下辖的15个行政村(居)(井下村由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对仁居镇和16个村(居)实施全覆盖、全方位、长时期的结对帮扶。

2022年5月,省军区下发正式文件,部署开展跨域帮扶、结对共建参与支持仁居镇乡村振兴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6月,在仁居镇组织省军区系统“1+9+15”跨域帮扶、结对共建工作调研,并召开任务部署会,明确了帮扶任务,签订了共建协议和定点帮扶责任书。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部队牵头组团的工作队,我们将大力弘扬省军区扎根驻地、为民造福的优良传统,注重擦亮“军”字号帮扶品牌,坚持地方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相结合,助推仁居镇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作队队长廖高平说。在这一模式下,工作队2022年筹集1080万元资金,开展“红色仁居”文旅服务中心、整镇屋顶分布式光伏产业和仁居中心小学“八一爱民学校”三个重点项目援建。目前资金已全部到位,各项工作紧前推进中。

突出国防特色,助推基础教育提质添彩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伴随着一声声响亮口号,走进平远县仁居中心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在操场上将军体拳一招一式打得飒飒生风;同一时间的军事体验场里,身穿迷彩服的学生们正开展军事障碍跑体验训练,跨越绳障、匍匐前进、翻爬过墙……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这是该校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的缩影。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这是工作队进驻以来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刚来到仁居中心小学,我们了解到这边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条件比较一般,学校课外项目也不丰富,学校有时会开展一些红色研学活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自身资源为仁居中心小学申报‘八一爱民学校’呢?”在省军区和工作队的大力推动下,仁居中心小学在去年3月成功获批全国“八一爱民学校”,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与其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对口援建,投入200万元,建成国防长廊、国防陈列室(图书阅览室)、战斗英雄墙和军事体验场等国防教育阵地,高标准建设全县首个镇级学校多媒体教室。

依托建成的国防教育阵地,工作队联合军地部门开展国防知识讲座、红色研学、参战老兵讲战斗故事、军事基础训练、“红色小解说员”培育等系列活动,不仅在校内,也在全镇范围营造了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干部群众的爱国精神、国防意识。

“学校有了崭新的国防长廊、明亮的国防陈列室,我们还开设了军事训练课。”602班学生冯佳惠说,“大家都很喜欢去国防陈列室,里面摆放了很多军舰、飞机的模型,还有各类国防书籍,在浓厚的国防和红色文化中学习,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对人民解放军更加崇敬和向往了。”

挂牌“八一爱民学校”并不是工作终点。队员潘坤伟说,今后工作队与学校还将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中展开更多探索。

为改善全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工作队还筹资63万元,支持全镇1所中学、2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添置试卷打印机、电脑、空调等教学办公设施,升级改造篮球场、教室等教学场所,捐赠办公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型饮水机和会议桌椅等价值26万元的教学物资,极大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

树牢产出思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中国通服广东公司工会消费帮扶丝苗米行动正式发车。”一辆辆满载“乡村振兴·农家丝苗米”的货车依次出发,从平远驶向粤港澳大湾区,奏响了产业发展的“协奏曲”。

秋收时节,走进仁居镇邹坊村,满眼尽是金黄一片,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散发阵阵清香……轰隆隆的机器在广阔的田野间“欢腾”,这是邹坊村1000亩丝苗米基地的丰收景象。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仁居镇而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强村富民的基石。工作队结合自身资源,引进3家种植加工一体化企业开展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发展1000亩丝苗米基地,村企共建80亩高山红薯基地和20亩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并进行精深加工。3个种植基地年产值达380多万元,带动400多户农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省级红色村、红军街、红四军纪念馆……仁居镇红色资源丰富,如何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成了工作队的重要考量。着眼活化利用、串联整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工作队在仁居红色旅游线路首站,规划援建“红色仁居”文旅服务中心,打造集导游、农特产品展销、红色主题餐饮、红色文化及乡村振兴成果展陈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我们这个项目的选址就在红四军纪念馆的旁边,计划投入500万元,正在紧锣密鼓开展施工前期准备。”廖高平说。

此外,为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壮大,工作队筹集帮扶单位资金480万元并撬动部分财政资金,积极推动整镇屋顶分布式光伏产业项目,该项目以各村(居)为实施主体,总投资945万元,采取委托国企建设并运营、分期回购、兜底保障发电收入等方式,与县属国企合作共建。项目投产后,预计所有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5万元。

着眼急难愁盼,努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

“走进红色仁居,助力乡村振兴!大家好!欢迎来到仁居消费帮扶馆的直播间……”这是工作队联合韶关军分区及南雄市梅岭“三八”女子民兵班开展消费帮扶直播带货的场景,也是探索“直播+”助农帮扶的新路径。

“销售渠道窄、增产不增收,如何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工作队结合仁居红色基因和客家元素,为农产品设计“新衣”,联合水厂推出“胜利水”,动态更新《消费帮扶优质农产品目录清单》,建成消费帮扶馆并开发网上商城小程序,利用帮扶单位资源对接广东通服等10多个消费帮扶平台和湾区市场,多渠道集散、销售当地农特产品,消费帮扶金额达631.27万元。

“这些太阳能路灯安装后,小孩放学回家、晚上出门散步比以前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摸黑回家了,从心底里感到更加安全、更加幸福。”村道亮化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早已习惯了城市夜晚的灯火通明,但对住处偏远的部分群众来说,夜幕降临后的一点灯光却显得弥足珍贵——去年,工作队在摸排群众需求时,发现井下、六吉、凤仪和古丁4个村缺少照明设施,晚上漆黑一片,且村道弯道较多,村民夜间出行不便利、不安全。路灯虽小,却是惠民生增福祉的实事,去年工作队投入52.9万元资金,帮助解决11.5公里道路亮化问题,惠及1312户群众。

“感谢大家帮助修缮了我的老房子,我家房子再也不会漏雨了!”礤头村的潘凤荣老人激动地说。入户走访中工作队了解到,特困户潘凤荣,年逾七旬,一直居住在老房子里。虽然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惠民政策,但除去正常生活开销后,没有多余的资金修缮受汛情影响的房屋,存在住房安全隐患。工作队立即行动,帮助支持他和另外4户困难群众修缮、重建房屋。曾经漏雨“老破小”变成了遮风挡雨的“安乐窝”。

进驻以来,工作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惠民生、暖人心的实事,投入227万元实施25个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包括维修5.8公里水利设施,修建村级应急临时安置点,新建群众性文体活动广场等,为65户84名困难群众发放14.92万元就业奖补,慰问困难群众、退役军人和教师442人次,捐资助学2名困难学生。

号角已吹响,方向已明确。在仁居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股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正席卷而来,工作队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在“闯”中开辟新路,在“干”中创造新绩,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潘坤伟 李晓岚)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