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不良资产出清风暴。有媒体统计,截至10月14日,已有13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网挂牌转让超过100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未偿本息接近200亿元。
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出清
自2022年12月30日原银保监会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范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以中银消费金融为例,该公司年内已发布60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息超90亿元,位居行业首位。紧随其后的是招联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分别发布了20余期和10余期的转让公告,未偿本息分别超50亿元和39亿元。
这种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出清行为,反映了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正在加剧,也有因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理念的转变等原因。
不良贷款激增,消金公司资产质量承压
今年上半年,持牌消金机构中上半年大多延续增长势头,但头部机构业绩指标出现明显下滑。Wind数据显示,招联消金营收同比下降1.04%,净利润同比下降7.39%;马上消金营收同比下降2.17%,净利润同比下降20.66%。此外,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率有所提高,资产质量承压。
为平衡风险与发展,消金公司开始频频甩卖不良资产。据银登网统计,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到965亿元,较2022年增长超过400%。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成交规模为183.7亿元,占比约为19%。2024年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为321.5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成交规模65.2亿元,占比约20%。
业内人士认为,消金公司面临的最大痛点是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平稳发展。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平衡风险与发展、速度与质量、创新与规范等多重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成为了消费金融公司优化资产结构、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不仅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改善资产质量,也能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和稳健发展。
科技赋能,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目前已有25家消费金融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14家公司利用机器人开展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业务。通过技术手段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提高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减少信用风险和多头借贷等问题。
同时,智能化催收模式的应用也有助于改善客户体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在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