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支教须货真价实

2024-11-08 趣味生活 万阅读 投稿:admin

据民政部11月4日消息,“中国支教联盟”被取缔,其被定性为“冠以中字头、或迎合社会热点的非法社会组织”。此前,媒体曾报道支教领域存在组织混乱、商业机构与公益基金会联手收取高价支教费等乱象,支教活动的权威性和公益性备受质疑。今年6月,新东方等头部机构纷纷下架“支教研学”产品。7月,全国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向“支教研学”发出禁令,浙江、黑龙江等多地出台详细规范。民政部也表示将保持“打非”常态化,同时,加快推进法规修订工作,推进“打非”法治化。

取缔“中国支教联盟”,是我国规范公益支教,打击以“公益”为名、行利益交易之实的“非法”支教的又一行动。需要指出,规范公益支教,不是“打压”合法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支教活动,也不是不再鼓励个人参加公益支教,而是要遏制“公益支教”异化为逐利的商业活动,让公益支教真正发挥作用,补上中西部等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师资不足的“短板”,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当前,我国的公益支教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中组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牵头组织的国家层面的支教,包括“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等,这类支教项目面向大学生、教师等不同群体招募,旨在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另一类则是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开展的支教活动,如“公益支教研学”“支教夏令营”等,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招募,既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又能帮助贫困学生。

社会机构组织的支教活动,必须坚持公益性,有具体、系统且结合支教对象的支教课程、活动,让被支教的学生真有收获;必须符合注册登记备案等法律规定。这样的公益支教,是值得肯定与支持的。

但是,近年来,“公益支教”却出现商业化、功利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有的公益支教项目向参加的大学生收取高额费用,安排大学生一边去中西部旅游,一边开展“支教”,承诺可以获得当地教育部门出具的“公益支教证明”,而具体的“支教”就是到当地学校参观,和学生一起开展一两天活动。这其实是商业化“支教”,参加的大学生在意的不是通过支教帮助贫困学生,而是获得“公益支教证明”,用以进行“背景提升”,让自己的简历中有公益支教经历。从本质上说,这是弄虚作假。这类支教也被质疑为“表演式”支教。因此,必须清理这类打着公益旗号,无益于大学生成长的伪支教活动。

有关部门取缔非法支教公益组织,是规范公益支教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还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伪公益支教”的识别能力,不能为了“提升背景”去参加伪公益支教。参加支教,就要货真价实,不能追求一纸证明,而要重视支教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提交的公益支教证明,学校也要严格审查,了解这一支教证明从何而来,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支教活动。另外,中西部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也要学会拒绝那些“表演式”支教活动,把接受支教纳入整体教育规划,防止学校沦为支教的“秀场”。如此,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进公益支教健康有序发展。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