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泰达论坛 | 刘涛:碳足迹数字化平台在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中的应用

2024-09-03 玩车行家 万阅读 投稿:admin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届论坛以“风雨同舟二十载 携手并肩向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日“供应链方向专题分论坛:20年“碳”出新路 数智融合·绿色链动--AI驱动行业绿色未来”中,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刘涛发表了题为“碳足迹数字化平台在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中的应用”的演讲。

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刘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们在服务大量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的碳足迹量化、碳核算这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汇报之前稍微介绍一下这个公司,我们实际上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创业才3年,这个过程中整个核心团队都是来自于工业制造业、钢铁、能源这些行业,有将近20年的碳核算方面的研究背景。

我们易碳研究院目前有六七十人的专家团队,应该在国内也是比较大的专业团队,我们定位还是做碳数据精准量化领域的民族的工业软件,虽然才创业三年,也是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认可,除了创业团队之外,最大外部投资机构是国家能源集团,占20%的股份,现在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另外像蚂蚁集团、红杉、卓尔各方面著名的投资机构对我们公司比较认可,目前也是公司的股东。这是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还是工业制造业特别是基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这些行业的制造业用户,比如说钢铁行业的宝武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大唐电力这些基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这些行业大型企业用户。

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有三方面。

第一,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的驱动力是什么。

第二,我们自己对于碳足迹、LCA方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第三,我们在做的一些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案例。

首先我们在大量服务制造业企业的时候,制造业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力来自于哪些方面,首先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前面很多领导和专家都已经介绍过了这方面的东西,但是我这里要讲一点,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实际上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工信部发了一个绿色供应链方面的文,他对绿色供应链做了一个定义,在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选取、生产制造、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使用等供应链全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识别各个环境的绿色属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小化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实际上包含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除了政策的推动之外,其实对于很多出口型企业,国际上的政策对我们的企业有驱动力,包括前面提到的CBAM、欧盟的电池法规,包括最新的针对建筑行业的CPD、CSRD、ESPR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可能都对我们出口型企业有碳足迹或者LCA方面的一些驱动。

除了这方面之外,可能有一些企业说暂时国家的政策还没有驱动到我这里来,我的产品也不出口,那么他的驱动力来自于哪里,其实更多企业的驱动力来自于供应链的碳中和,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来自于这方面的压力是最大的,因为很多龙头企业或者是链主企业,包括国外的这些跨国企业,他是要推动碳中和行动路线,他在推动碳中和过程中,并不是说仅仅是他自己运营过程的碳中和,而是推动他整个产业链的碳中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最重要的环节,可能在这方面承受的压力是特别大的。这里我们有一个案例,这其实是一家钢铁的央企,他受到下游用户的压力,包括汽车行业给上游这些企业的压力,他的压力来自于哪方面呢,不仅仅是要你提供产品的碳足迹、LCA数据,而且还包括了减碳路线的规划、废钢的使用量、绿色能源的使用量,其他减碳的技术路径等等都要你提供,汽车行业对上游的钢铁企业甚至提出了你的实施规划,还要按季度填写季报,你的实施规划执行到哪步了,你减碳的效果是多少,已经到这种程度了,对我们上游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钢铁企业因为他的主营产品可能都是汽车板,对于钢铁行业的驱动力是非常大的,我们钢铁行业也是在“双碳”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

前面介绍了制造业企业做绿色供应链驱动力来自于哪些方面,国内政策的驱动和国外政策的驱动和来自于供应链的驱动。我们在解决制造业企业LCA、碳足迹方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市场上主要的痛点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想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个包括在“双碳”这么大的背景下,可能大家在算碳足迹都在用国外的软件算,这个对于整个工业数据的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隐患,所以我们现在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了国产工具的替代,也就是工业数据的安全,实现完全的国产自主软件替代。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双碳”背景下,市场的需求计算量是非常大的,传统的咨询模式项目制模式可能一年或者半年做一个项目,可能做一两个产品,这是传统的模式。

在海量的需求下需要用数字化方式去提高这个效率,现在解决的需求量可能是数以万计的量级,对于在当前大的背景下需要有这么一个高效率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高门槛和专业性问题,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国际上的软件,国外的专业软件面向的是专家型用户,既要对这个行业理解的比较透彻,又要对专业LCA了解的比较透彻,才能把这个模型建的准确。

而且即使是一个大学教授可能在专业方面很牛,但是对这个行业了解的没有那么深入,没有那么透彻的话,也可能算不准这个碳,可能建不出这个高质量的模型,我们是想把这个事情低门槛化,让工业企业都能够做这个事,很简单的算这个事情。

第四个问题是数据准确性问题,没有中国本土化数据库,我们想做中国本土化数据库,这块也是想解决国外的数据霸权、数据“卡脖子”问题,包括国外一些政策法规给中国设置的默认值都是很高的,比我们自己实际水平高很多的默认值,反映不了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想解决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解决的思路采用了积木的理念,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深入到工业底层把工业最小的单元一个机组或者一个工序把它模型化为一个积木,每个积木里实际上是类似的大量的工序或者机组大量数据以及数据间的逻辑关系,积木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建到工具底层,我们是通过把工业底层的逻辑工具化,然后把LCA的方法学工具化,这样的话就能够实现用户的低门槛的使用,这就是我们解决的一个主要思路。

我们研究院会深入到各个工业底层研究工业的know-how和内部工业逻辑。

这里是我们专业性的体现,传统的软件这么复杂的模型,这是一个钢铁的模型,这是一个汽车模型,这个是典型流程工业的模型,那个是离散型工业的模型。用户要建这么复杂的模型才能把这个行业的碳足迹算准确,我们现在就是把各个行业的模型全部集成到工具里让用户只需要填入活动数据就能够把专业的模型得出专业的报告、专业的数据,这是我们一个主要的解决思路。

另外也是在建中国本土化数据库,首先是在规则上跟国际上的规则进行统一,我们采用国际上最多的ILCD格式建中国的本土化数据库,本身商品的流通是全球性的,我们不可能说自己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套东西,我们也要实现更国际规则的互通互认,我们是采用国际规则来建数据库,每个数据具体怎么生成的,不仅仅是一个因子的概念,可能更多是因子背后的技术代表性、实践代表性、区域代表性、技术体系、背景信息都在数据库里能够透明可追溯,整体的规则符合国际规范。

除了规则之外其实还有大量的模型开发和优化,建一个数据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数据库实际上就是说各行各业的数据都会形成一个互相迭代引用、循环引用大的数据模型,很多数据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说电力行业的数据变动会导致每个行业数据都会产生变化,而其他行业的变化反过来又要影响电力碳排放因子变化,所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相交叉引用的模型,我们在这里要做大量的模型优化包括超算资源的使用,因为这个计算都是以亿为单位的数据来进行计算。

数据库的开发不是无根之水,不是空中楼阁,基础数据来自于大量的各个平台,这个平台有大量中国本土化的企业做计算,我们会把这些企业的数据清洗脱敏或者是采用多家的平均形成一个中国本土化数据库,目前数据集超过1万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像国际上Ecoinvent商业数据库可能做了三四十年,现在差不多1万8千条的规模。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已经达到了1万条的规模,我们计划3年内实现国产数据的全替代,这是我们的一个规划。

我们也是在做国际互通互认方面的一些工作,从哪些层面来做呢?首先从企业层面,我们会加入国外专业化组织,然后去体现我们这个企业的专业性。工具层面,我们跟全球最大的OpenLCA软件,使用人数最多的软件,因为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软件,所以在全球的用户量是最大的,我们跟他形成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他会在欧洲跟我们联名去推广我们这个产品,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是更贴近于企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让企业能够更低门槛的去使用,他也是看重了我们这一点,在欧洲做联名的推广,这是在工具层面的互认。

另外是在项目层面,我们请了很多国际上专业的机构对我们这些项目实施第三方认证,这就是我们在工具和数据库层面做的国际互通、互认工作。

最后介绍实施的一些主要案例,我们主要还是从这么几个层面,我们做的这个平台服务于低碳设计、采购、制造还有用户端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营销,通过这些数字化技术可以做信息披露、低碳规划还有低碳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为企业服务所做的一套服务体系。

首先从设计角度,我们给宝钢汽车板体系做了一个生态设计系统,从炼钢开始,它的成分变化,废钢使用量的变化,到底对最后汽车板的碳足迹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碳足迹给考虑进去了。

不同汽车板加工车型的方案,不同高强钢的材料,它之间的组合方案,对碳足迹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包括在各个零部件上使用的话,它对碳足迹是一个什么影响。在设计阶段,他们的设计人员就已经把碳足迹给考虑进去了,给汽车主机厂或者汽车零部件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这是在生态设计。

另外在制造环节,这是我们给杭州卡涞,卡涞是给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包轻量化材料,这是我们对他整个制造过程碳足迹在每一个环节一步一步到最后10.9,像这样一个数据是怎么积累起来的,每个环节的贡献是多少,从哪里去减能够更好的去支撑他的减碳工作,也是做了低碳路线图的规划,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做的低碳规划,这是在服务制造企业。

包括我们也给华友做了锂电池材料碳足迹的平台,实现到批次的碳足迹数据披露,包括循环产业整个碳足迹数据全集团化的管理系统。

这个是采购阶段,这个案例可能是国家比较关注的案例,国家部委很多领导都调研过这个平台,这是一个宝武作为一个链主企业在采购平台上做了一个低碳核算的模块,这个模块一下子推动十几万家,二十万家的供应商参与到“双碳”的工作来了。这个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让这些链主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国家“双碳”工作。整个模式也是形成了很好的抓手和载体。

另外很多供应商觉得在这个平台上用市场价的1/5或者1/10的价格就拿到了一个央企背书,专业机构出的碳报告,也可以拿这个报告外面做招标和绿色营销宣传,他也觉得很划算,包括这个平台我们作为服务商也是在里面有长期的收益,这个平台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模式上都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闭环。

这个模式也是国际大力推的模式,让链主企业采用这种模式推动整个供应链体系参与国家的“双碳”工作。

另外我们还服务行业,做钢铁、有色、电池、建材和电工装备等行业,为行业披露产品的碳足迹,解决整个行业规则的统一性上发挥它的作用,另外就是防止企业过度的披露数据,保证行业的数据安全。从行业角度推动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互认以及行业和行业间的互认,这样的话发挥行业的作用。

这是钢铁行业发的汽车版的EPD报告,这里是我们做的一个苏州公交车的碳足迹报告。除了跟行业和企业的服务之外,还跟政府方面做了很多低碳供应链方面建设工作,这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这个是国家认监委和国家质检总局在深圳做的一个试点,也是在去年发改委的五部委发文里提到了,这个平台作为样板案例在全国进行推广的,解决的问题就是市场的认证、乱发数据有一些乱象在里面,做这么一个样板工程解决市场的乱象问题。

这个是我们给上海市做的工业碳数据管理平台和浙江省做的工业碳足迹服务平台,这些平台解决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要服务当地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要满足链主企业的需求或者满足出口的需求,这些企业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这个事情,成本也比较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当地企业的问题,增加当地特色集群和当地产业绿色竞争力,这个也是政府做这个事情主要的初衷。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