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碱液制氢(ALK)技术趋于成熟之后,质子交换膜电解(PEM)制氢的新风正吹进绿氢领域,被认为是下个阶段最有可能率先完成产业化的技术路线。
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克赛斯氢能”)是这股新风的引领者。公司是国内首家从事PEM纯水电解制氢装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赛克赛斯氢能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打破了海外在质子膜、膜电极、电解堆等关键零部件和制造工艺的技术垄断,还参与起草PEM制氢相关的多项国家标准,不断推动电解水制氢产业化进程。
赛克赛斯氢能副总经理丁孝涛近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目前PEM技术在绿氢市场中的占比大约只有5%,而绿氢在国内制氢领域的占比则不足1%,是“小众中的小众”,但市场趋势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关注点转移到PEM制氢技术上,电解槽中标项目中PEM占比正在提高,下游市场对PEM制氢也在逐步建立认知。
锚定PEM技术路线,从实验室走向能源级产品
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丁孝涛对公司的研发之路进行了复盘。他表示,PEM纯水电解制氢技术是绿氢制备领域的新兴路线。赛克赛斯氢能最初就锚定在了技术门槛较高、玩家稀少的PEM技术赛道,这一点与许多从碱液制氢向PEM制氢延展的企业有所不同。
2007年,济南市科技局将PEM制氢项目转交给赛克赛斯集团。初期,公司主要生产应用于实验室分析仪器的氢气发生器,对产氢效率要求不高。2011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氢燃料电池检测线供氢,成功交付了5Nm3/h的产氢设备,获得了初步认可。
2013年,赛克赛斯氢能研发团队在热压转印法的研究方面取得关键突破,成功开发出了新型膜电极制备工艺。这一进展不仅让赛克赛斯氢能的电解槽走出实验室范畴,进入了国内电厂的供应商名单,也让公司打破了国际PEM电解槽龙头美国Proton公司的市场垄断。
由于具备Proton产品相似的核心技术和更智能化的应用功能,赛克赛斯氢能的电解槽进入市场后迅速获得认可。与此同时,公司也通过设备制造和维修积累了更多经验,逐渐具备了生产2-20Nm3/h电解槽产品的能力。
电厂和实验室对电解槽的需求在10Nm3/h左右,存在一定天花板。随着电解槽的产氢效率不断打破天花板,赛克赛斯氢能开始尝试开发更多的氢气应用领域,如半导体封装、芯片制造、医药中间体等,以匹配快速增长的单槽产氢能力。
国内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赛克赛斯氢能的下一个关键节点很快到来。2017年,一家国内知名氢能上市公司找到赛克赛斯氢能寻求合作,要求提供具备大规模产氢能力的电解设备,为氢能大巴车和加氢站稳定供氢。其中单个加氢站的供氢需求就达到200Nm3/h,超出了公司当时的技术能力。
赛克赛斯氢能研发团队首次意识到,未来氢气的应用将不仅局限于实验室场景,而有望向新一代清洁能源领域拓展,这极大地打开了制氢市场的想象力。
随即,公司开始着手研发大型电解槽,向能源级产品转型,以实现更高的产氢效率。对此,公司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将多个小电解槽串联使用,但在实践中这种工艺路线很快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管理控制难度高、工艺有局限性等,限制了产氢能力的上限。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公司迅速转向以增大单槽产氢量作为设计目标,并在2018年成功研发出单槽50Nm3/h的产品,使用的膜电极有效面积则达到5000平方厘米。尽管当时尚未找到相匹配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但凭借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的紧密合作,公司参与了科技部的“十三五”重大项目。该项目聚焦于太阳光催化制氢技术,要求在中期和末期分别提供130Nm3/h和260Nm3/h产氢量的PEM电解制氢系统。公司最终成功完成了目标,成功落地国内首个单槽MW级PEM电解槽。
氢能行业在2020年迎来政策东风,“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的战略能源地位得到正式明确,全产业链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
赛克赛斯氢能加快研发节奏,不断开发出体积更大、产氢效率更高的PEM电解槽,以适应未来能源用氢的需求。截至目前,公司在研的最大膜电极有效面积已达15000平方厘米,能实现单槽1000Nm3/h的产氢量,是全世界有效面积的最大、产氢效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PEM制氢技术优势渐显
作为国内PEM龙头,赛克赛斯氢能不仅在催化剂和膜电极制备方面具有优势,还在长期的实际测试中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公司能够根据应用需求定制不同型号的电解槽,从小型到大型全覆盖,性能指标出色。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积累阶段后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PEM电解制氢走向更广阔的工业和能源领域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随着研发摸索不断产生成果,PEM技术相较于碱液制氢技术的优势逐渐开始显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备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与可再生能源耦合更好、氢气纯度高延长燃料电池寿命。
丁孝涛解释称,尽管PEM技术的初始设备投资成本大约是碱液制氢的3-5倍,但由于它的后期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全生命周期运行成本可以与碱液制氢达到持平。
在下一步大规模绿氢氨醇制取中,使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绿电来源已成为清洁能源的关键,而绿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解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碱液制氢设备启动响应慢、在波动电力下易氢氧互串等问题,PEM能够更好地与风电、光伏发电等绿电耦合。这一方面实现了能源生产零碳化,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享受廉价绿电带来的降本优势。
赛克赛斯氢能通过研究还发现,PEM设备产氢的纯度高,杂质种类少,不含一氧化碳、硫化物等会对燃料电池造成不可逆损害的杂质,可显著延长氢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氢燃料电池或其他高品质用氢场景的最佳供氢方式。
丁孝涛称,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PEM技术生产的氢气,氢燃料电池的运行寿命可达8000-10000小时,是使用国标氢气所能达到寿命的两倍多。这一发现坚定了公司对PEM技术路线的信心。
产业化之路初启,PEM未来三大研发方向
2023年,在《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政策利好推动下,氢能产业链继续快速发展。其中,碱液制氢领域热度显著升高。根据索比氢能网统计,2023年有25个电解槽订单确认中标信息,总中标量达1453MW。
PEM制氢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目前欧美已出现多个10MW及以上级别的PEM电解水制氢项目,行业主要参与者有Proton Onsite、Plug Power、ITM Power、康明斯、西门子、东芝等,其中多家企业2023年产能达1GW以上。
国内布局PEM技术的企业也在增多,除了赛克赛斯氢能,还有长春绿动、中电丰业、阳光氢能等,电解槽规模集中于50-200Nm3/h,技术参数正逐步接近海外领先企业。
2023年,国内规模较大的PEM制氢项目包括国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50MW)和金麒麟风力制氢项目(6MW)等,设备供应商分别为长春绿动和赛克赛斯,其他项目规模较小,均在1-2.5MW区间。总体来看,PEM制氢还处于发展早期,市场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
据悉,PEM电解槽的市场化推广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设备成本较高和当前绿氢消纳场景不明朗。一方面,制氢行业正涌入新参与者,面对相对昂贵的PEM设备价格,企业在权衡后,出于保守考虑大多选择碱液制氢路线;另一方面,氢能全产业链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氢制备的电力成本和氢储运成本仍然偏高,大规模产氢后如果没有用量和价格合适的下游需求进行消纳,企业将面临亏损。
丁孝涛对下一阶段PEM制氢的市场推广持保守乐观态度。他预计,2026年PEM制氢的市场占比有望超过20%,2030年绿氢的成本能与灰氢持平。同时他也强调,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推动,尤其是电力成本的下降。
关于未来PEM电解槽的研发方向,丁孝涛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降低催化剂成本。目前PEM电解槽成本主要集中在催化剂上,需要铂、铱等贵金属。公司正与科研单位合作,致力于提高贵金属催化剂的利用率,以减少载量。通过这种方式,未来两三年内PEM电解槽成本有望实现30%-50%的下降。
第二是提高电流密度。通过提升膜电极的电流密度,可以在不改变膜电极面积和电解槽层数的情况下,提高产氢量,实现降本。这同样需要在膜电极和催化剂的研发上取得突破。
第三是适当增加膜电极层数。大型化是当前PEM电解槽的发展趋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增大膜电极的面积可以提高产量,但设备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最合适的方式是适当增加膜电极层数,找到膜电极层数和膜电极面积之间的最优匹配,以实现单位设备成本下的最高产氢量。
“行业在等待市场成熟,PEM制氢技术和绿氢产业的未来将充满机遇。”丁孝涛称。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