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探索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为老旧房屋提供安全管理。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扩大)上,上海市市长龚正明确,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过7.6亿平方米,大量房屋开始步入“中老年”。为此,上海将探索实施三项制度。
一是房屋定期体检制度,主要是定期对房屋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房屋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消除安全隐患。二是房屋安全保险制度,在房屋面临较大风险、需要动用较大资金时,发挥保险托底作用。三是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服务于房屋体检、房屋保险以及房屋“小修小补”的支付。
会议明确,上海考虑分两步推进:第一步,今年先行在浦东等区开展试点;第二步,在试点基础上,明年全市推开。
上海中原地产资深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该制度对维护房屋物理性状和业主是好事,延长房屋寿命,发挥更大经济价值。同时,过去可能受制于经费无法维修的住房问题,现在能解决相应难点,物业也可以及时介入。
随着住房使用年限增加,房屋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日渐凸显,有必要及时进行体检和维修。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严荣、郝艳婷、郭戈在《我国房屋养老金制度:背景与框架》一文中指出,不少老旧住房当初在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建造工艺等方面就存在不足,屋面渗漏、外墙脱落等问题开始显现,甚至出现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影响居民“安居”。实际生活中,随着住房投入使用年限的延长,住房共用部位和公共设施设备逐渐开始老化,面临小修、大修甚至更换等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个迈入存量房时代的城市,探索落地三项制度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越来越多城市进入存量住房时代,不断有房屋进入“中老年”时代,三项制度的探索建设将成为全国性的课题。
一直以来,房屋体检、维修等工作的资金都是通过业主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来满足,但现行的专项维修资金制度较难满足房屋养老需求。
严荣等人在上文中分析,随着房屋维修成本逐年增加,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在缴存标准、续筹机制、资金运作等方面已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目前,全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超过1万亿元,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结余超过百亿元,但累计使用资金仅占累计归集资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分别约为4%和5%,大量资金沉淀未有效利用,且单项使用率不均。总体而言,现行的专项维修资金制度难以实现房屋“应修尽修”。
也有业内观点指出,随着存量房时代的来临,老旧房屋占比不断上升,房屋的维修基金未来面临的缺口也会不断增多。曾有全国两会代表举例称,在南京,即使已经归集专项维修资金且当前有结余的老旧小区,仍有近三成小区余额低于1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老旧小区设施设备老化维修的需求。
在房屋养老金制度尚未建立之时,老旧小区修缮改造多由业主和物业公司自行探索。例如南京市建邺区滨江奥城观澜苑小区2008年交付,小区内的车库、河道围栏、道路沥青等年久失修,该小区的维修基金也所剩无几,万科物业2017年中标进驻后,与业主委员会协商一致,先行支付各项改造修缮所需款项,同时提高小区公共收益分成比例补回垫款。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房屋养老金制度建立后,将为后续房屋体检、维修及保险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将改变物业维修基金“不好用不管用”的弊病,高效灵活支持房屋安全管理。
不过,资金从何而来?中银证券表示,房屋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或有业主缴存、财政补贴、维修资金增值收益结余等。例如宁波2023年发布的“房屋养老金”管理办法规定,对于补交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老旧小区给予财政补贴,具体缴存办法:按新建项目的60%交,剩下的40%为政府补贴。此外,未来还可委托专业机构投资运营房屋养老金存量资金,加强资金的保值增值,以补充维修资金。
严荣等人则建议,参考三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房屋养老金制度,对原有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进行完善补充,由公共账户、个人账户和补充账户组成。
严跃进表示,对城市中存量住房市场尤其是老旧小区落实房屋安全工作,是立足存量市场运行规律而开展的系统工作,也符合超大城市城镇化工作的发展需要和客观规律。通过对此类房屋的安全管理,在房屋“换新颜”、提升安全性同时,也将促进超大城市房屋的保值增值,增强其稳健性和流动性,并推动房屋资产管理业务的蓬勃发展。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