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七十五周年华诞!新中国从战争的废墟中和百年历史沧桑中挺立起来,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黎明曙光,更有前赴后继的追梦者和建设者始终以初心姿态投入奋斗改造山河。为了缅怀前辈的足迹,让下一代们充分了解奋斗旅程,笔者在中共金山区委老干部局大力支持下,得以和金山建区后的首任区长周耘农前辈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他的讲述和相关的后续研究中,可获知新中国是如何解决人民穿衣课题的!
与此同时,笔者还得到了上海市档案局专家石磊(档案史料编研部主任)的帮助。他在八月二十二日、即人民爱戴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一百二十华诞之际,向我和读者们提供了其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邓小平曾两次视察上海石化建设工地》。这篇文章的编者按告诉我和读者们:“本文作者陈国当时在上海石化筹建指挥部工作,全程参与了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的接待工作,并担任记录。从他关于小平同志两次视察上海石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世纪伟人的高瞻远瞩和对上海的殷殷关切与厚望期待”。记叙珍贵!
如关于第一次视察金山石化工程——“小平同志对上海石化总厂建设非常关心。1973年6月29日,他从江西回京复职仅仅三个多月,即来到上海石化总厂工地视察。由此可见,他对此项工程是多么的重视!29日上午10时多,小平同志来到工地,先在总厂筹建指挥部十分简陋的会议室里听取指挥部负责同志关于围堤建厂情况的汇报。他一边听,一边不时询问围堤情况。负责同志汇报:5万民工于去年12月底在极为艰苦的环境条件下,顶风冒雪,苦干了32天,完成了8.4公里长的围海大堤任务,围得建厂用地7.08平方公里,为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5万人围海堤,没有搭建临时建筑,全部分散住在附近6000多户农民家里,早出晚归,另外还有几千人为围堤前线人员送水送饭,犹如打淮海战役一般。这为建厂赢得了时间,为国家省了一大笔资金。小平同志听到这一情况后面露喜色,连声赞许”。
我就这篇上海市档案局的最新成果和周耘农前辈进行了交流,他当天晚上就回复我;他回忆了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到金山石化视察的细节。具体情况就是:“小平同志75、6、27到石化总厂来视察时,整个总厂的各生产装置正值安装高潮,总厂职工和安装公司职工都在日夜奋战之中。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小平同志出来抓国务院的工作,很快就到工地上来视察石化总厂的建设情况,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周耘农前辈具体介绍说:“当时我是乙烯装置(石化总厂整个生产线的龙头装置)仪表小组的组长。小平同志来到乙烯装置工地时,我正在中央控制室里调式仪表。小平同志进中央控制室时,在场全体职工都惊喜万分,立即停下手中工作,列队拍手欢迎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在中央控制室里看得很认真,还和在场的部分职工及日本专家握了手,并说‘我明年再来看你们试车’。从那时到现在已经49年了,但小平同志那种不畏四人帮压力,奋起抓经济、抓生产、抓建设的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新的时代,许多新事物还在改变着我们。但我想,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小平同志所提倡的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应当永远牢记、永远坚持下去的“。
周耘农前辈的说明让我非常感慨,确实有必要向孩子们和青年读者介绍丰衣工程。关于上海石化总厂的建设,周耘农前辈对我强调说:“上海石化是1972年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批审,在全国建四套化纤、两套化肥,这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从1972年底,五万金山和平湖的农民到金山卫来围海造堤、不懈苦战,到1978年9月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就把上海石化总厂建起来了。这是在六套装置当中,建设得最快,同时是一次开设成功、质量最高的一个石油化工基地“。关于上海石化的建设,对金山、对上海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影响,周耘农前辈觉得是有着很深远的意义的。即除了它本身就具有现代化技术的示范作用以外,它促进了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还有就是它有一系列的政府性、社会性的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建立了一个上海市第一座黄浦江上的大桥在内的铁路、公路、内河、海洋交通系统,包括我们这个石化地区,银行、电信、医院、学校、商业街这么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活基地,或者说社会性服务基地。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石化地区建立了一个政府机构,直属上海市市政府领导,它叫上海石化办事处,其实是一个很完整的小型的一个政府机构。当时所有这些社会性的、经济性的,特别是政治性的、政府性的这些机构,起步之初和金山县还没有统一起来,但这为以后金山撤县建区打下了基础,或者说埋下伏笔”!周耘农前辈还很谦虚地说:“在上海石化建设整个过程当中,我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一名普通的参与者,但我与其他广大的参战人员一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了或者说拼命了,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被两次评为总厂的优秀共产党员,所以回忆起这段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对此,中共金山区委老干部局局长韩亚弟感慨地说:“总设计师当年两次视察上海石化建设,与工人们亲切交谈,鼓舞人心,有力推动了国家战略的落实落地,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同时,他高瞻远瞩,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生态齐头并重,彰显了老人家的战略眼光。一代代伟人,总会因他们的革命初心、为民情怀、务实作风、英明睿智等,让世人牢记和缅怀”。韩亚弟还告知他和同事们正在全力推进——金山红色征途记忆工程,即希望通过抢救口述发展史料,为下一代留存当地艰苦奋斗、报效国家的鲜活案例和教学参考书。
接下来笔者有必要叙述的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初心,就是为了彻底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纺织原料紧缺,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一直紧张,不得不实行了多年的布票制度。1971年下半年轻工业部部长钱之光提出,可以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建设几个化纤基地,所需技术设备可以从国外引进。周恩来、李先念指示国家计委研究,考虑引进解决穿衣问题的化纤设备和解决吃饭问题的化肥设备。
1973年1月,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这一总体方案,计划引进技术项目26个,共需资金43亿美元,所以就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后来经过追加,总投资为51.8亿美元)。1973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先后批准这一方案。“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大型项目于1982年陆续建成!
这里还需要向青年读者说明的是以上海石化为标志的化纤工业在金山的崛起,从根本上也是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纺织原材料对棉花的依赖性。在上海石化诞生之前,中国当时靠农业供应的纺织原料,占了纺织用原料的百分之百,包括棉花、羊毛、黄麻和蚕丝,主要是棉花。生产棉花要占用大量耕地,增加生产势必多用农田,这自然就与解决吃饭问题发生了矛盾!多产棉花只能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需要良种、化肥、农药的支撑,而当年这些支撑的条件都比较差,这就导致棉花生产长期上不去,使纺织工业多年处于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
新中国史记载:1965年,棉花产量是209万吨,到1972年,即决定引进化纤成套技术设备的那一年,棉花产量反而下降到195万吨。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口,则从7.2亿增长到8.7亿,整整增加了1.5亿。新增人口都要穿衣,这就使得纺织品供应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根据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解决天然纺织原料不足的矛盾,要靠发展化学纤维。对新中国来讲,这是一条完全的新路,是没有基础的创业之路,也是给中国纺织工业带来转机和开辟新天地的现代化之路。筚路蓝缕的周耘农前辈和他当年的金山战友们,为这条艰辛之路披荆斩棘!巅峰时期的上海石化产量,占据全国化纤原材料比例高达13%为全国第一。化纤比棉纺耐用且可规模生产,上海石化就起了领头雁的作用。一九八三年,国务院宣布取消实施了二十九年的布票制度,十年后,粮票制度继而再取消。而丰衣工程,就是部民生史诗!
最后需要强调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化纤的产量只有38万吨,距离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四十年后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4919.55万吨,占世界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287.81亿件,相当于为世界人口每人提供6.89件衣服。如今新中国在全球纺织业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不仅是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也同时是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时装,也开始成为时尚生活和国际交往的新名片!而今年夏季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们披金夺银之际的各类服装则是最新的国家形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