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何时迎来大转折?

2024-09-04 新闻资讯 万阅读 投稿:admin

在经历了上半年密集的技术和产品发布后,下半年的AI圈显得有些平静,不再有如Sora这样引发轰动的产品,在GPT-4o之后,行业引领者OpenAI也迟迟没有大动作。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技术的迭代放缓了。

在亚布力企业家夏季年会上,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提出一个观点,AI浪潮已出现泡沫迹象,从大模型出现在大众视野以来,已过去近一年的时间,但最顶级大模型的模型没有明显提升。“客观来说,谁家大模型有什么优势,基本尚属‘一家之言’,用户用起来没有感觉到太大差别。”他认为,当前大模型同质化严重。

在与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的交流中,关于瓶颈与转折点他提到,现在所有模型错误率都是20%的量级,“真正的变革是,什么时间点有一个模型可以把错误率降低到个位数,这会是一个非常本质的变化。”未来大模型能否成功,傅盛也认为,大模型的天花板能否再上一个台阶很重要。

“至暗时刻觉得技术很重要”

这一轮的生成式AI是一场掀起巨大浪潮的社会生产力革命,傅盛认为,这波浪潮今天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泡沫迹象。

何为“泡沫”,傅盛认为,一方面是模型能力没有明显提升。“在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技术浪潮中,这是不太正常的。”每次写不同的东西,傅盛都会用好几个大模型互相比较,“有时候这个大模型更好用,有时那个更好用,当前大模型的同质化很严重。”

其次,说了这么久人工智能,“但真正的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并没有出现,不仅在C端没有出现,B端也未能出现。很多行业大模型都说自己有不少应用,但真正提效的并不多。”傅盛说,想要将大模型真正变成一个明显能提效的应用,还很有难度。

泼了盆冷水的同时,傅盛补充表示,泡沫不见得会使大模型发展崩塌,因为有点泡沫很正常,互联网早期也曾出现泡沫。

在今年6月演讲时,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谈及GPT-5一直“跳票”时表示,“硅谷也高度怀疑GPT-5还有没有,即使出来在核心推理能力上还有没有显著的提高,这是很不确定的东西,今年年底是一个验金石。”他判断,大模型演化速度有放缓趋势,而迭代曲线放缓以后,应用层的机会就会更多。

不过,在波形智能创始人姜昱辰看来,大模型技术迭代其实并没有放缓,而是保持着2018年以来的增速,那一年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规模语言模型预训练开始流行。从博士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到大模型创业,姜昱辰更早开始经历这轮大模型技术演化的进程。

“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技术迭代放缓)是因为大众是在2022年底、2023年初第一次看到这个技术,做了很多短时间的learning和追赶,追赶当然比较快。”姜昱辰对第一财经表示,把OpenAI做出来的技术学一遍,不叫“技术迭代”。

虽然行业此前有一句“没有应用的大模型一文不值”广为传播,但在很多从业者看来,大模型的技术同样重要,因为更好的应用一定建立在更好的技术之上,技术和应用是一个相互转化的串联关系。

在MiniMax刚刚过去的伙伴日活动上,闫俊杰在讨论中提到,“至暗时刻会觉得技术很重要。”

很多时候做技术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技术为什么重要。闫俊杰举例表示,用户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来自于一些产品细节,或者一些品牌,技术本身是好多个环节在一起,尤其在繁荣时期,可能分不清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当在某些时间点遇到瓶颈的时候,抛开所有的表象东西,会意识到技术才是最终提升的来源。”

“技术做不好的时候,发现所有东西都是问题,当技术做好了,似乎所有问题都被掩盖了,”闫俊杰表示,技术是一家科技公司最核心的要素这件事,尽管已深刻意识到,偶尔还是在继续犯错误,“这个是我在多次至暗时刻里最有共性的一件事。”

做技术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如果看一眼我们每个月的账单还是会非常心疼的。”在采访中,说到这话时,闫俊杰几次看向了MiniMax技术总监韩景涛,也就是“账单的制造者”。

因为做技术可能会失败,研发投入很大,闫俊杰此前很多时候会想要不要走点捷径,但实践经验会证明,走捷径就会被“打脸”,“这个事在我这发生可能超过十次了。”

“一个东西要实验三次才能成功,第三次实验成功的时候,会想前面两次是不是可以不用做,就像吃包子吃三个会吃饱,就会想是不是前两个不用吃是一样的。”闫俊杰表示,这是做技术时一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在各种关于模型技术细节的排行榜上,或许GPT-4o的跑分不常出现在第一,甚至会在中间,但在MiniMax基于真实客户的测试集中,OpenAI的GPT-4o是遥遥领先的。

在大模型时代,如何判断技术的好坏,大众很迷惑,企业同样觉得很难,但这个点很重要,因为技术的评价标准会决定模型的迭代方向,如果指标本身不对迭代方向可能就错了。

闫俊杰提到,MiniMax目前的一个办法是,基于MiniMax开发平台的3万多个开发者和付费客户,在他们的场景上构建一个真实使用的测试集,有些客户对他们的场景非常看重,要求保证产品的效果,基于这些客户真实使用的评测是较为客观的。

“这个测试集上所有国产化模型相比GPT-4o都相差较多,其他排行榜基本上GPT-4o都要排到中间去了,但是在我们的排行榜上确实GPT-4o排在最靠前。”闫俊杰提到,国内所有模型都与GPT-4o有本质的差距,且越难的问题差距越大。按照这个评估方式,国产模型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静待下一转折点

大模型的下一个转折点在哪里?众多创业者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是错误率的降低,有人觉得是个性化的模型,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小算力训练出大模型,背后或许意味着架构的改进。

朱啸虎曾提到,今年的大模型本身还是有很多错误,且出来的结果不可控,今天落地最困难的是,场景下怎么解决错误问题、可控问题。

现在所有的模型错误率都在20%左右,即两位数的错误率,有时惊艳,有时不靠谱,闫俊杰认为,这也是制约模型处理复杂任务的原因,“真正的变革是,什么时间点有一个模型可以将错误率降低到个位数。”这是能增加用户使用深度的核心手段。

复杂任务往往需要多个步骤“相乘”,较高的错误率导致失败率的指数增加。闫俊杰表示,即便是GPT-4这样的模型也无法支持非常灵活的Agent(智能体),这并不是因为Agent框架写得不够好,产品做得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模型本身不够好。

但现在可以看到的是,每家公司有了算力,无论是OpenAI、谷歌还是Meta,都在加码算力。Meta CEO扎克伯格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要建立一个大规模的计算基础设施,到2024年底,这一设施将包括35万张英伟达H100显卡,业界预估这或许将耗费近百亿美元。

算法也在进步,OpenAI在2023年只能做出来GPT-4,但2024年能做GPT-4o,虽然性能差不多,速度快了近10倍。

“计算量多了不止10倍,算法也快了10倍时,没有道理说训练不出来一个更好的模型。”闫俊杰提到,“如果Scaling law(尺度定律)是对的,未来这个模型一定会出现,标志就是个位数的错误率。”

在傅盛看来,降低错误率同样重要。“今天的大模型有20%-30%的知识幻觉,而且‘它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在企业应用上非常重要的一大卡点。”想要真正落地一个应用,得用大量工程化的手段去解决以前通用人工智能认为它能干的活,这中间是有差距的。

问及大模型技术的下一个转折点,姜昱辰给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她认为是“个性化”的技术。

“ToB的创业者会觉得错误率降低很重要,因为企业级、工业级场景中要的是极高准确率,而在消费场景中,要的是‘懂你’的个人助手。因此,对ToC创业者来说,个性化技术更重要。”对于不同的答案,姜昱辰解释,ToB和ToC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感知。

从难度上来说,大模型幻觉是概率模型固有的,不容易解决,但个性化大模型确实是技术层面可行的。姜昱辰提到,波形智能目前在做的是这个方向,主要的难点是算法,中间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个性化生成式模型需要什么用户信息,如何用于模型自进化。

深思考创始人杨志明则认为,下一个转折点是,如何利用小算力训练出大模型、做好大模型的推理,在这背后,当下主流的Transformer架构需要堆积算力,“性价比太低”。架构的改进或许是重要的方向。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有消息称,OpenAI将在今年秋天推出代号为“草莓”(Strawberry)的新模型。作为核心技术突破,草莓可能集成在ChatGPT内,帮助解决当前AI聊天机器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如数学和编程问题。此外,草莓更会“思考”,在解决强主观性问题上更擅长。

“草莓”是前菜,消息人士透露,OpenAI正在开发下一代大型语言模型Orion(猎户座),草莓将为其生成高质量训练数据,以帮助减少大模型幻觉问题。能否突破瓶颈,带领行业进入下一转折点,最大的可能性还在OpenAI。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