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收效,保护能力增强

2024-09-05 新闻资讯 万阅读 投稿:admin

我国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已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与此同时,两个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成效显著,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社会关注度明显提升。

在国家林草局今天(5日)召开的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保护地司司长张利明介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两种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以及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张利明介绍,在立法进程方面,7月31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公园法(草案)》,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近期将进行一审。同时,已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并报送国务院。在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对边界区域、民生改善、设施建设等提出弹性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措施,织牢织密网格化保护体系,定期开展巡护,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张利明告诉记者,2023年,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等单位50余位专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9月5日,国家林草局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评估数据显示,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

同时,国家公园民生持续改善。近5万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2万元。实施野生动物损害全域保险、生态搬迁、入口社区和示范村屯建设、黄牛集中养殖等一批民生项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台支持三县(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选聘生态管护员8100多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国家公园成立三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保护成效,生态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公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公园中心副主任安丽丹表示,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游客可以进入相关区域体验感受。“目前,5个国家公园都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向公众开放了丰富的线路和区域。”她说。

图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管护中心。摄影/章轲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两个国家植物园设立后,国家林草局指导其编制建设方案,支持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目前,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体植物1.75万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体植物1.22万种,两个国家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大幅提升。

王维胜介绍,国家林草局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编制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2023年8月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明确了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基础上,再遴选出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空间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王维胜透露,目前,国家林草局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开展新的国家植物园符合性认定评估、设立方案论证等工作,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有关如何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属地政府之间构建高效协同管理机制的问题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表示,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顺畅的国家公园“园”“地”融合发展机制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也的确是一个难点。

王楠介绍,海南省建立了省级国家公园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了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园”“地”融合工作纳入领导小组的重要议事内容,组织协调25个省直部门和9个属地市县共同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明确由领导小组下设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小组承担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具体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国家公园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初步形成了“园”依靠“地”共抓保护,“地”依托“园”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同时,海南省还分片区重新组建了以国家公园管理分局为主体、相关市县政府参加的基层社区协调委员会,将与国家公园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县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应急、水务等有关部门新增为成员单位,提升了属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图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摄影/章轲

王楠介绍,海南省还正在加快建设环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完善路网体系,并规划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研究划设环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带,引导和推动国家公园所涉市县绿色转型。同时,进一步简化优化园区内建设项目审查审批手续,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和民生保障提供便利,并结合公益林直补、生态管护员选聘、示范社区建设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社区居民收入,让他们通过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而受益、获利。

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发挥多大的作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形式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其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而国家植物园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张志翔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野生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因素,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可以覆盖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主要植被类型,到2035年实现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

“我国正在同时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将有机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形成国际领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张志翔说。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