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各类空间活动有了明确的规范,地方各级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也有了重要依据。
自然资源部官网10日公布《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下称《长江国土空间规划》),明确要求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和流域资源配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形成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
《长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江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初见成效,生态空间实现有效保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成。黄金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安澜、生态优美、协调联结、繁荣宜居、特色彰显的黄金经济带。
长江跨越我国西部高原高山区、中部中山低山区、东部丘陵平原区三级地势阶梯,地形地貌多样,生态系统丰富独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世界生态基因宝库,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98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4.9%;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32.1%,水田面积占全国63.3%。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以占全国27.7%的陆域国土面积,聚集了44.2%的人口,创造了47.7%的国内生产总值。
《长江国土空间规划》同时指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长江文化、山水文化特色彰显不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机制尚不健全。
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水土光热条件好,现状耕地布局总体合理,但局部耕地承载规模超载。城镇建设布局总体合理,局部地区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将可能引发长江源区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消融、冰湖扩张、草原和湿地退化等问题,造成流域性生态系统退化;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季节性极端干旱事件多发;部分流域发生极端暴雨、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加大;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洪涝、风暴潮和咸潮入侵灾害风险增大。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摄影/章轲
根据《长江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将在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其中包括: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上中下游比较优势,以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为驱动,畅通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结,形成承载多种功能、区域协调发展的云贵川渝区域、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三大主体功能综合布局。
稳固四川盆地国家粮食主产区,拓展高山、河谷、森林、草原特色农业。加大西南地区清洁能源开发,支持建设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强化对城市群、都市圈能源供给。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西部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在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长江国土空间规划》也明确提出,优化长江中游地区集聚协同布局。改善江湖关系和水资源配置,协同修复湘资沅澧、赣抚信饶修等两湖水系。加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的优质耕地保护,建设粮棉油肉蛋菜果和水产品、林产品等基地。支持武汉、长沙、南昌三大都市圈产业集群空间优化布局,协同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集群。
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布局。共建连通融合的陆海生态网络,协同建设跨省域生态网络,加强环太湖污染协同治理。建设都市农业保障区,优先保护超大特大城市郊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高生鲜农产品就近保障能力。构建聚落体系扁平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设施网络一体化、产业功能紧密联动、景观风貌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长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布局。保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空间,支持重点小城镇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网络支点。科学开展森林城市建设。高标准保障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推进乡村国土空间布局更协调、功能更完善。支持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长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支持建设沿江、呼南等高速铁路主通道,保障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间多径路的高速铁路通道空间需求。巩固上海、成都和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保障长三角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升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支持建设合肥、鄂州国际专业性货运枢纽。畅通干支衔接的长江航运通道网络。保障海河联运港口通道建设空间。
“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表示,当前,应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律,协同推进各方面目标的实现。统筹协调好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通过低碳经济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发展,促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