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下称“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
75年来,粮食生产、农业发展跨越了哪些台阶?支撑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增的农业科技有哪些突破,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粮食产量时隔7年再次站上万亿斤台阶
国家统计局曾经刊发“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其中,《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文阐述了“中国粮食生产经历的风风雨雨”: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产量2000多亿斤;从1952年的3000亿斤到1966年的4000亿斤,用了14年;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家庭承包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从1978的6000亿斤增加到1984年的8000亿斤,登上两个千亿斤台阶用了6年时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10000亿斤;但这个台阶没有立刻站稳:2000年至2006年连续7年低于10000亿斤;直到2007年再回万亿斤,此后不再下滑。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人均粮食拥有量400公斤,是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此后保持连续增长趋势。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93公斤。
与此同时,系列报告称,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农林牧渔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协调合理。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比1952年下降31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占比分别提高2.8个、13.4个、8.9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链条和多功能性也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956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6.2%。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为14.7%,50万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跨越
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背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
虽然粮食产量在2007年再次站上万亿斤台阶,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在50%之下。直到2009年前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增加,逐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到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工作人员对智能农业监测设备进行调试检修 新华社图
2021年底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到,“十三五”是农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关键转折的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支撑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
不过,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例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差距。相关报道显示,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80%。
《规划》也举例称,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基础研究和底盘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新办7月2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回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这个数据比2012年大体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整体的科技水平与国际上先进水平比较,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全球范围看,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