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刚太空出舱16年后,轮到90后上天了

2024-11-09 新闻资讯 万阅读 投稿:admin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晓倩

图源:pixabay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向天际,耀眼光芒划破夜空。

这一次飞行任务承接着一组令人骄傲的数据:这是空间站应用和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

此外,神舟十九号的另一个使命是带着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乘组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启为期约6个月的太空驻留。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该工程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航天事业沿着“三步走”战略不断拓宽探索宇宙的边界,从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到收集月壤、实现月背采样,再到空间站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航天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姿态逐梦苍穹。

长达数十年的远大征程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驶入了浩瀚的太空,在轨飞行21小时23分钟,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举国上下沸腾。

这一次成功之前,中国已经在航天领域扎根多年。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9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8年,神舟七号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意义,3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需要共同完成首次出舱和太空行走的任务。“我已出仓,感觉良好”,翟志刚的声音从遥远的外太空传到华夏大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也代表着中国航天开启一个新纪元。

此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频繁出现在重要新闻中,神舟飞船“一年两次发射”已成为常态,飞向太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的航天的事业版图逐渐打开局面,稳稳地沿着三步走战略实施。

其中,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承接了关键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覆盖了自动、手动、前向、后向、阳照区、阴影区等多种交会对接的模式。

2011年11月3日,经历近43小时飞行和五次变轨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到了空间站战略阶段,神舟开始批量化生产,航天员需要面对的空间站任务的形式更加复杂,比如空间站组合体构型复杂,质量特性变化范围从8吨到180吨级,停靠时间达到半年,运行轨道高度范围更广。

航天员刘洋对此深有体会,她表示:“我们中间会经历九种空间站的构型,要经历五次交会对接、三次撤离、两次转位实验、机械臂的实验等等。舱段更多、实验更多、设备更多、整个系统更加复杂。”

2022年,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同年年底,中国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首次实现“太空会师”,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的6名航天员竖起大拇指同声喊出:“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天宫空间站自建成以来,就承担起了“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作用,先后进行了多次科研实验和技术验证。目前,空间站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并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了百余项科学样品,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进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代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蓄势待发的商业航天

如果说国家队彰显着中国航天高尖端技术,那么商业航天则代表了中国航天走向大众的另一条轨迹。

2014年-201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两个政策来股力航天走向民用,分别是《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

到了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逐步在卫星通信、遥感、导航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9月6日,民营“中国星链”——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三个轨道面,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全球率先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星座之一,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轨卫星通信服务。

10月24日,深蓝航天公司在淘宝直播间以每张100万元的价格,预售了两张2027年载人飞船亚轨道载人旅行船票——这是我国首次公开销售商业太空载人旅行船票,也意味着普通人离遨游太空的梦想更近了。

“预售太空船票是对未来产业的一种期待,卖两张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深蓝航空创始人霍亮回应道,他还透露虽然只卖了两张,但后台收到希望参与商业太空游的意愿数量远超了他们的想象。

截至2024年9月,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共发生了 186 起融资事件,投融资活跃度先升后降,于2022年达最高峰,投融资事件数量达28件;2023年投融资热度稍显下降,融资金额仍高达 46 亿元。2024 年截至 9 月 3 日,发生 14 起融资事件,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深蓝航天等企业相继完成融资。

目前,我国在轨的商业卫星已经超过350颗,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35年全球太空经济总之将达到1.8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成为未来十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北京、上海、海南、安徽、重庆等地区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除商业火箭产业外,商业航天有望带动低轨互联网星座、遥感遥测、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多产业协同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航天国家队和商业航天产业驶入“快车道”,中国的“问天之路”也会越走越远。

永不止步的星辰大海探险者

每一次对中国航天发起对太空的探索,都离不开一群航天工作者的艰难跋涉,而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是绕不开的奠基者。

1955年,经过长达五年的艰难斗争,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的归来,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回国后不久,钱学森便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从此,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

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质疑嘲讽下,中国航天铸造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8年,神舟七号的出舱行动远比想象中惊心动魄,先是翟志刚在出舱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舱门打不开,后续又接收到轨道舱火灾的生死考验,好在该警报被判定为误报,五星红旗最终在太空高高飘扬。

此外,精益求精、严谨专业的态度也让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稳健。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至今对载人飞船研制历程记忆犹新:飞船由13个分系统组成、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

航天员刘旺是第一个驾驶神舟飞船的中国人。2012年6月22日12时许,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常飞行状态下,刘旺操作飞船姿态控制手柄,对组合体飞行姿态进行控制试验。

按照国际惯例,手控交会对接训练1000次就可熟练掌握。可刘旺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终于换来了太空中的一次完美成功。

如今,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从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开始,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

中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一个个高光时刻的另一面是长期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排挤。为拖慢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追赶速度,美国国会在2011年通过了“沃尔夫条款”,该条款规定,禁止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及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中国相关部门进行交流。

因此,中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时,中国几乎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建设。“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师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表示。

当时也有一些国外载人航天技术可选择,由于开价过高、对方对核心技术严格控制,中国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用自己研发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把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才能真正实现在航天领域的自信,把关系国运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技术自信。

随着神舟飞船核心技术的完善,部分进口元器件被国产元器件替代,提升了自主可控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60后第一代航天员的精神延续了下来,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九号飞船上,宋令东、王浩泽率先成为上太空的90后航天员。可以看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代航天人责任、勇气、奉献的传承,每天都在真实地上演。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