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风云大变,统帅部和战场指挥员要“斩断敌人中枢”

2025-02-17 新闻资讯 万阅读 投稿:admin

  果不其然,不过几天功夫,风云就大变了。

  11月4日——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的同一天,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与作战厅长郭汝瑰等到徐州。5日上午,顾祝同即召集各兵团长官开会研究作战部署。据时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回忆:顾在会上再次提出“淮海决战案”征询与会者意见时,与会者们俱认为撤守淮河案“时机已晚,敌前撤退,最为不利”,主张“不如决一死战”,顾祝同等人最后乃决定“备战退守”,即一面集结兵力,准备应战,一面撤退物资[1]。

  当晚,顾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

  6日,蒋介石下达调整部署命令。

  同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大举向陇海路南下,开始按战前部署捕击黄百韬兵团。

  同日,徐州附近国军部队也开始按“徐蚌会战计划”要求向徐州附近收缩。

  双方争先恐后遂行各自统帅部决心的结果是:因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部队在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为南下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时间,在向徐州收缩途中的黄百韬兵团几天后还是被华东野战军主力摁倒在徐东的碾庄圩……

  最要命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人民解放军因此而确立了前所未有的决战决心!

  就在国民党统帅部上上下下都在为“统一指挥”和“会战计划”扯皮的那几天里,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和战区的将帅们,也在为实现那个已被提升到要“歼敌徐州集团三分之一”的战役目标而一砖一瓦地积攒本钱。而且,就在那些你来我往的电报中,他们彼此间一次次激发、迸射和传递出了决战思维的火花,一次一次自觉不自觉地向决战的目标靠近,最后竟然促成了远远超出了他们原有期望值的一个大买卖!

  人民解放军统帅部明确中野、华野两大主力协同作战的格局和相应的指挥关系的次日——11月3日,正率中原野战军一部在豫西牵制华中“剿总”之敌的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就致电军委与陈邓:

  ……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江日已全到),邱[清泉]刘汝明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要线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

  请陈邓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2]

  “斩断敌人中枢”!这已经是非常接近“决战”的思路了!而这步棋,萌芽于半个月前毛泽东“切断徐蚌线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的设想,不过当时对于这个前景设想,就连毛泽东本人也不敢过于乐观,所以才有与陈邓间关于“出淮南案”的往来商榷。而到了刘伯承等提出“斩断敌人中枢”的这个时候,由于中原野战军出徐西之势已成定局,而徐州“剿总”部队正在或准备向徐州或徐蚌线附近收缩,“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的前景,当然也就日渐清晣起来了。

  刘伯承等关于“斩断敌人中枢”的建议,恰恰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日渐清晰的前景变化。

  毛泽东在这当口的信心也远较半月前更为坚定。11月5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张震):

  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然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估计援敌可能从北面(邱兵团一部)、西面(孙元良率一个军从蒙城)、南面(九十九军)来,亦有可能孙元良由蒙城先到蚌埠,集合两个军均由南面来。不论怎样,你们以一部位于北面阻援,以主力打西、南两面援敌是有利的,但亦有可能西、南两面都不敢来援,仅有北面来援,如此则应打北面援敌。此方案可望确定地调动邱兵团一部。第二方案,以一部破徐蚌路,以主力打蒙城,得手后大破宿蚌路。以上何者为宜,望酌复。[3]

  发出此电后,毛泽东又在两小时内,连续向陈邓发出两电。

  3时电:“请派侦察营去宿县侦察,该地是否有孙元良一个军?及是否有邱清泉一个师部队?只要宿县情况明了,即全面明瞭了,以为下一步机动地位”[4];4时电:“㈠按你们前电估计黄维兵团十二日可全部集中阜阳、太和,由阜阳、太和至蒙城需要几天时间?㈡如孙元良两个军在蒙城,你们以一个纵队破击徐蚌线并钳制宿、蚌之敌,以三个纵队攻蒙城是否有把握?㈢在黄维大约十七日左右可到蒙城的条件下,你们与三纵协同攻刘汝明有利,还是以三纵钳制刘汝明,你们单独攻蒙城有利,还是直接打宿县有利?秦基伟纵队何日可到永城地区?”[5]

  毛泽东在3个小时内连续3份电报,特别是后两电,向陈邓提出若干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此前很少提及的地点:宿县!结合之前的电报内容,就可以明显看出,毛泽东此时对刘邓李“斩断敌人中枢”的那个决断性建议,正在紧张的思考之中,故而一再要求陈邓提供当面情况和他们的意见,因为截断徐宿间铁路、斩断敌人中枢这一任务,毫无疑问必须由陈邓所率中原野战军主力来担负。

  可见,刘伯承等提出的“斩断敌人中枢”的建议,对毛泽东改变战役下一阶段走向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斩断敌人中枢”的设想,已经极度接近了为后世所熟知的那个“决战”构想!

  然而“接近”毕竟是“接近”!虽然他们此间的预期值已经极度靠近了“决战”,但仍然还没有得以明确:孤立的前景和目的当然是“解决”(也就是“歼灭”),然而是“孤立起来徐徐图之”,还是这回就“一棰子买卖把刘峙集团一锅烩了”,尚在两可之间而未得定论。故而同一天里,陈邓致军委电中还“估计两三日内敌情不致大变化”,认为“我军己不宜出徐州以南或徐黄段,因为此着,只能加速邱兵团缩进徐州和孙兵团向北集结,故只能就打邱兵团或打刘汝明,两着中择一施行。经我们考虑以先打刘汝明为更有利,因刘部弱,能迅速就歼,或迫其起义,且可能调动邱兵团增援。如刘敌被歼,我即可全力对邱,并便利第二步对付黄维和孙元良。如邱敌不顾刘汝明之被歼,而先行东撤,我们有华野三广两纵及我们一部紧随邱敌。因此,只要我们在三五天内解决刘汝明主力,则有利无害。”[6]

  同日,陈邓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从7日起开始攻击津浦铁路宿县南北段。

  其实此间敌情已经开始大变,刘汝明部已经经徐州沿徐蚌线向蚌埠车运转移,刘本人早已移至蚌埠附近的临淮关,而且日前又移至蚌埠开设了指挥所,陈邓就是想打也已经打不着了!而这个情况,军委、陈邓乃至粟陈张均未掌握:军委同日向陈邓通报的该部情况是“刘汝明则移砀山及其以西”[7];粟陈张在日前《淮海战役攻击命令》中通报的情况是“原在商丘之四绥区并所属之五十五师、六十八师,拟东开永城清剿’息”[8];陈邓自己掌握的情况是“五五军商丘集、蔡道口,六八军马牧集地区”[9],……

  而实际情况是:除一八一师米文和部还在商丘西收编地方武装,刘汝明部主力已乘火车转运至蚌埠。

  这些变化的背景,当然是源于国军统帅部正在贯彻中的那个五心不定的“决心”。

  国民党军“五心不定”,人民解放军却在有序展开。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主力按预定计划南下,淮海战役大幕拉开。

  次日,粟裕、陈士榘、张震获得徐敌“有撤退徐州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说”之信息,而第3绥靖区的“共党卧底”张克侠、何基沣亦传来情报:“徐州粮食只能维持一周,而浦口有五十吨大米急待北运,徐州又有三十一吨军火、贵重物资急待南运,尚未运走”——张、何还建议立即“破坏徐蚌线”。

  于是粟陈张于当日巳时致电陈邓及军委:建议豫皖苏部队立即对徐蚌线展开破击[10]。

  同日又再电军委:“徐敌正布置南撤,并企图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现战车营正南运中”,再次建议:“如中原军歼灭刘汝明部作战已经完成,则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现在即请告豫皖苏对该段破击,淮南已告江淮破击)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兵团不能南撤。我运东部队解决黄兵团后,即以一部加入运西,歼灭李兵团,主力则协同中原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11]。

  ——粟陈张的这个建议,与陈邓所部已采取的行动,在意图上已经不谋而合。

  实际上,豫皖苏军区3个团当日已按陈邓此前既定部署开始破击津浦路宿县南北段。

  7日20时,军委复电粟裕、陈士榘、张震:同意华东野战军部署并授予“机断行事之权”,同时再次提升了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第一仗估计需要十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包括四十四军),李弥一个至两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刘汝明六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以上共计二十一个至二十二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F[12]

  “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两淮、海、连方向已经不是战役发展方向的重点了,战役下一阶段新的的重点发展方向,指向了徐蚌线!

  看见没有,“决战”之势呼之欲出,就隔着一张窗户纸了!

  ——虽然还没有明言“决战”,但这“第二仗”,就是在走向战略决战!

  

注释

 

  [1]刘峙:《我的回忆》第165页,文海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一月(1982年1月)版。

  [2]《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建议中野主力截断徐宿间铁路致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电(1948年11月3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01页~第102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另:远在豫西的刘伯承得到的这个信息有误,实际上孙兵团此日刚离开商丘,正沿永城、砀山大道向蒙城前进中,11月6日甫达蒙城。华野主力南下发起战役后的11月9日方奉徐州“剿总”令向宿县前进,11日进驻宿县。当日又奉徐州“剿总”令转赴徐州,12日该兵团主力徒步向徐州前进,途中遭豫皖苏军区部队多次截击,14日方抵徐州。

  [3]《中央军委关于宿蚌地区作战方案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1月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08页~第10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毛泽东关于派侦察营去宿县侦察致陈毅、邓小平电(摘要)(1948年11月5日3时)》,黄玉章:《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第68~第69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5]《毛泽东关于宿、蚌敌情致陈毅、邓小平电(摘要)(1948年11月5日4时)》,黄玉章:《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第69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6]《陈毅、邓小平关于先打刘汝明部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10页~第11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中央军委关于宿蚌地区作战方案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1月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08页~第10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1948年11月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04页~第10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9]《陈毅、邓小平关于先打刘汝明部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10页~第11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0]《陈毅、邓小平关于先打刘汝明部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10页~第11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1]《请令豫皖苏军区立即破击徐蚌铁路(1948年11月7日)》,《粟裕文选㈡》第613~第61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2]《中央军委预计第一、第二仗歼敌任务致粟裕、陈士榘、张震等电(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15页~第11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