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中的英年早逝现象

2025-03-29 新闻资讯 万阅读 投稿:admin

  最近,针对有高校中青年教师英年早逝的情况,有人在网上发文说,哪个行业都有英年早逝的现象,高校的某些人单把高校中青年教师英年早逝的事情拿出来说,未免有点太过矫情。这话怎么说呢? 估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评论,会感觉到这样的说法不太厚道。毕竟,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具体情况,高校的老师们当然更了解高校了,所以不让他们说高校里发生的事情,让他们说高校以外发生的事情,应该不太现实吧?

  英年早逝,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如果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情况。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英年早逝的情况是因为所谓“过劳死”所造成的,恐怕还是要仔细分析。一般不太了解高校情况的人们,都会觉得高校的教师们工作比较轻松,他们不像中小学的教师那样,天天都要在教室里上课。而且就算他们做研究,写论文,时间也要相对自由一些,没有人像工厂里的严格管理那样,用什么硬性的措施在监督着他们。当然,高校的教师们并不这样来看。他们感觉他们的负担确实相当地重。要讲课,是要完成一定课时量的,课时量没有完成,会影响教师们的收入。另外,还要做研究,做课题,写论文,这几项有如果一项做得不那么突出,就不能被评上高级职称,特别是最难评的正高职。而有的学校,采取所谓“非升即走”的办法,给教师们施加很大的压力,这都会导致教师们不得不增加工作量,不得不在工作上废寝忘食,不得不经常熬夜拉晚,损害了自己的健康。这种所谓“非升即走”是非常反人道的做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对付工人阶级的做法。

  我认为,高校里那种所谓“非升即走”的做法是有着很大问题的,它更像是一种在高校中的“泰罗制”,与美国早年间在企业中实行的所谓的工时严格管理的做法十分相似。如果我们的高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教授以及副教授的位置,这就是说,只要能够努力工作,而且能够达标的情况下,都能正常升职晋级,那么就不会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现在的情况则是,被评上副教授的难度还不是那么特别地高,但要升上教授,几乎就非常困难。因为高校里能给出的正教授的位置非常有限。一个教授的位置,差不多有十个或者更多的副教授在争。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副教授就是再努力,也未必能登上教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人家非升即走,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吗?

  所以,要么高校提供足够多的高级职称的位置,让教师们都能看到希望;要么高校就不要逼着教师们非升即走。只要教师们完成了基本的工作量,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应该算是基本合格,或者基本达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没有任何理由把教师们赶走。

  高校中造成的英年早逝现象也是复杂的、多种原因的。有的人是因为过于劳累,也有的人是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健康情况一直不是太理想。也有不少人不喜欢锻炼,没有培养出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有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总要参加这个那个的聚会,凡聚会必饮酒。有的人即使不参加聚会,也要在家里小酌一杯。还有的人烟酒一样都不能少。他们的工作未必有多么繁忙和劳累,单就这几样不良习惯,也足以能要了人命的。

  另外,我们高校中的有些教师,确实也比较争强好胜,总希望自己比别人要强,要出色,要优秀。这样的心理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毕竟,自己力争上游,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凡事还是要量力而行。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仅要注意锻炼身体,也要注意保养身体。工作起来要有劳有逸、有张有弛。古人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我们在高校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来说,张弛有道,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想得到更高的职级,也是有多种因素的。有很多情况下,不是你努力,你玩命就能达到目的。你在研究中能否有所创新,有所重大的发现或者发明,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在某个低水平中重复,那你就是再累,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我们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遇到有创新发现的机遇。我们平时需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后成果并不一定由你来摘取,很可能是在你后面的人站在你的肩膀之上而摘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不要急于把还没有成熟的果实摘下来。果子在应该成熟的时候一定会成熟,我们如果硬摘,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再有,在工作中,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尤为重要。在我们工作感觉到疲倦时,该休息就一定要休息。这时的休息对于你后续的工作只有好处,而不会有伤害。如果我们坚持不休息,坚持在疲劳中继续忍受疲劳,那么这对我们的身体肯定是非常有害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想一口吃成大胖子,除了让你自己的肠胃难于接受之外,什么好处也得不到。很多年轻的教师,总觉得自己很年轻,忍受一下这种疲劳应该算不了什么。就算是熬夜也问题不大。这种观念非常错误。熬夜从来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如果能不熬夜就一定不要去熬夜。必要的休息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于在工作中的思考也同样很有利。

  至于烟酒之类,能戒还是要戒掉。特别是烟,长年积累下来,对于呼吸道和身体上的其他器官,同样都是有弊无利。很多年轻一些的人们,总是对此不在意。他们认为,我都抽了这么多年的烟了,从来也没有感觉不适,将来再多抽几年还能有什么关系? 对此必须要告诉他们,这其中的关系非同小可,问题大了去了。

  对于所谓科研、做课题等方面的工作,也都需要劳逸结合,适可而止。什么事一想要赶紧做完,赶紧出成果,那最后的结果未必都符合人们的期望。这种事也是要等待某种机遇的。一直拼命努力往前赶,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就得不到。如果能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让自己反复琢磨,让自己反复思考,不急于求成,那么完全有可能在不经意的时候,灵感来了,就会让你得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凡事都是欲速则不达。即使我们可能最后没有看到期望中的成果,可能我们就只停留在副教授的位置上,那又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大碍? 只不过是听着似乎不那么显赫,在工资收入上或者会略低一些,但绝对不会影响我们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只要身体好,只要健康在,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还能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为挣这个正高级的职称,把健康搭进去,是不是非常不值? 心如止水,踏实平和,这不比那些急里忙慌地玩了命地往前赶,最终却一头撞到南墙上,真的把命搭进去要好得多吗?

  有的同志,担负着国家重大的课题。他们是非常好的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同志就有可能拼死拼活地玩命工作。这种精神确实可嘉,但这样的状态是无法持久的。一天不睡觉,第二天就没有精神工作了。没有精神工作,脑子就转不动了,想要创新,过度的疲倦就会压抑灵感,自己的身体也没有足够的能量了。如果长期这么傻干,于公于私都很不利。所以,干什么事还是要劳逸结合,弛张有度,这才是最好地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你一旦英年早逝,家里的妻子能指望谁? 家里的孩子又能指望谁? 你这一走,这个家不说完全垮了,至少也算是塌了大半个天了,基本就算是毁了。把身体搞垮了,至少是对家人完全地和极端地不负责任。这样做值得吗? 孰轻孰重,难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吗? 很多人在这个方面总是想不开。这不是别的,就是一个字,太傻了。

  工作中需要遵循辩证法,生活中同样也需要遵循辩证法。按说,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们要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人们心里知道是一回事,在实践中是否愿意实行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老师们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这才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什么职称、名气之类,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把它们都扔到一边去也丝毫没有损失。

声明:易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