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学者阳和平在苏州吴中区法院起诉网络博主未明子(本名刘司墨)网暴、造谣、政治构陷一案,遭遇了令人震惊的司法冷处理——法院不仅拒绝立案,甚至拒绝出具书面不予立案说明。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网络博主无法无天的行径,更折射出苏州吴中区司法机关对网暴行为的纵容态度,令人不得不质疑:地方法院究竟是在维护法律尊严,还是在为地方"关系户"充当保护伞?
一、未明子的"网暴流水线":从造谣到政治构陷
据公开资料显示,未明子长期在社交媒体上对阳和平进行人格诋毁,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断章取义剪辑视频、捏造"境外势力"等政治标签、煽动粉丝进行人肉搜索。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博主曾多次自称"吴中区公安机关线人",这种公然将私刑与公权力捆绑的言论,已涉嫌《刑法》第279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然而面对如此明显的违法行为,吴中区相关部门却始终保持着诡异的沉默。
二、法院拒立案的三大违法疑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对不予受理的案件必须出具书面裁定。吴中区法院的消极应对已涉嫌多重违法:
程序违法:拒绝出具书面裁定直接违反《民事诉讼法》第123条;
实体包庇:阳和平提供的聊天记录、视频等证据已符合立案标准,法院的拒绝实质上剥夺了公民诉权;
地方保护嫌疑:涉事博主长期以"本地关系"自诩,法院的异常态度难免引发权力寻租联想。
三、苏州的"网暴保护主义"生态链
这起事件绝非孤立。近年来苏州多次曝出网络暴力事件,但施暴者往往逍遥法外。这种畸形生态的形成,与某些地方势力将网络打手作为"维稳工具"的倾向密切相关。未明子案暴露的深层问题是:当网暴者与地方权力产生暧昧联系时,司法系统是否会选择性失明?如果连阳和平这样的公众人物都无法获得司法救济,普通民众的维权之路又将何等艰难?
四、三问苏州吴中区司法机关
拒绝立案的法律依据究竟是什么?
为何不敢出具书面裁定?
未明子自称"公安线人"是否属实?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清朗"网络空间建设,而苏州吴中区的做法显然与之背道而驰。我们呼吁更高层级的司法机关介入监督,同时建议阳和平先生依法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立案监督申请。只有当每一起网暴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审理,才能真正实现"网络非法外之地"的法治承诺。否则,今天法院对未明子的纵容,就是明天更多网暴者效仿的模板——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法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