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又一重大慢性疾病被纳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
9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基础上,加强呼吸道疾病防治,组织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
由于当前慢阻肺病诊断率低,为防治带来了挑战。此次将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在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慢阻肺病呈现“三高”
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独立编制的“全球慢阻肺病指数(COPD Index)”(下称“指数”)近日发布。该指数通过分析全球34个国家的五大维度数据,全面展现了慢阻肺病在全球范围内的防治现状。
全球慢阻肺病患者有3亿~4亿人。慢阻肺病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慢阻肺病。据估计,2050年,全球慢阻肺病患者人数将高达6亿人口。目前,我国慢阻肺病总患病人数约1亿,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死因。
指数显示,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慢阻肺病防治与管理方面的整体表现仍待提升。我国慢阻肺病的疾病负担较重,呈现“三高”特点,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在经济负担方面,我国慢阻肺病人均经济成本约为942美元,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我国有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慢阻肺病综合防治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动多方应对慢阻肺病带来的健康挑战;且在针对慢阻肺病防治的医疗卫生体系、分级诊疗和医疗转诊体系等方面均相对优越。在降低慢阻肺病的疾病负担、数据利用、创新药物可及、全民医疗保障水平、环境控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委、呼吸治疗学组组长、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在全球慢阻肺病指数发布会上表示。
慢阻肺病是一种进展性、致命性疾病,慢阻肺病患者常面临持续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损伤患者的肺部,容易造成肺功能受损甚至呼吸衰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加重是造成慢阻肺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国有65%的患者出现过急性加重。频繁的中度急性加重或一次重度急性加重甚至会增加慢阻肺病患者的死亡风险,随着症状不断反复加剧且不可逆转。”9月13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杨汀教授表示。
由于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还会导致频繁入院,从而增加慢阻肺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共病率高。
因此,持续提升我国慢阻肺病同防、同治、同管水平,改善慢阻肺病死亡率高、共病负担重、经济负担重的现状是当务之急。
诊断率不足
自2009年深化医改以来,中国启动的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发布的数据看,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已有明显改善,分别达51.6%、45.8%和16.8%,与2018年38.3%、34.6%,控制率12.0%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早期预防、通过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在慢病的防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早期诊断,国际指南建议在基层医疗环境中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病例发现策略。
目前我国慢阻肺病的公众知晓率不足10%,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晓自己患病,约10%的轻症慢阻患者被正确诊断,在轻症阶段得到有效干预的比例更低。
中国肺部健康(CPH)研究估计,20岁及以上成人的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成人的患病率为13.7%。慢阻肺除了带来巨大的健康负担外,还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预计2020年至2050年,中国慢阻肺病经济负担将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具有成本效益,有必要基于一般人群的慢阻肺病肺功能检测人群。”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指数”发布会上表示。
据王辰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学者于2024年5月发表研究论文称,在中国进行人群层面的慢阻肺病筛查具有高成本效益。
该论文在提出“将慢阻肺病管理尽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同时,建议在我国推广每年一次的慢阻肺病两步筛查。
治疗药物待优化
慢阻肺病主要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和降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加速创新药惠及患者是降低重症住院率、降低急性加重、遏制死亡率攀升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陈荣昌分析称,以往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抗炎药物为主的传统治疗方式虽然可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程,但仍有部分患者容易面临难以预防急性加重、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未来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甚至在接受三联疗法后仍会出现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情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病的治疗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一些创新突破性成果如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慢阻肺的治疗药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及性存在差异。目前,中国药品手册中慢阻肺治疗药物还相对较少,且一些新型联合制剂并未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虽然有多种药物被推荐用于慢阻肺的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抗胆碱能药物等,但这些药物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例如,吸入药物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因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但在实际操作中,患者对吸入装置的使用正确率偏低,且治疗依从性差。”一位临床医生表示。
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和创新药物出现。例如,Ensifentrine是一款具有新作用机制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20多年来首个用于COPD维持治疗的吸入式疗法。另外,全球首个一天一次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三联吸入制剂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在中国获批上市,能有效减少急性加重住院率并降低全因死亡率。
总体来看,慢阻肺的治疗药物种类丰富,但其普及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药物供应和管理策略。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